中國傳統建筑歷史含義
?
建筑以木結構建筑為主,西方的傳統建筑以磚石結構為主。現代的建筑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
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磚瓦為建筑材料,以木架構為結構方式(柱、梁、枋、檁、椽等構件),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間距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筑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定。由于木質材質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單位,它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樹木,仰觀風云日月,成為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又一表現,也體現了中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個庭院組成的建筑群,單個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重點有過渡,成為有層次、有縱深的空間,呈現出一種中國人所追求的整體美和深邃美。其中宮殿、寺廟一類比較莊嚴的建筑,往往沿著中軸線一個接一個地縱向布置主要建筑物,兩側對稱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勝。
古人很早就能運用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達到美觀的效果。中式建筑重藝術裝飾,但不復雜,只在主要部位作重點裝飾,如窗檐、門楣、屋脊等,布局多為均衡式方向發展,不重高層建筑,至佛教傳入后,出現了樓閣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藝術加工也都是對結構體系和構件的加工,如色彩、裝飾與構件結合,構成了豐富絢麗的藝術成就,雕梁畫棟,形體優美而色彩斑斕;楹聯匾額,激發意趣而遐想無窮。
中式建筑品類繁盛,包括宮殿、陵園、寺院、宮觀、園林、橋梁、塔剎等。
《中國現代建筑概況》 [1] ?中中國現代建筑泛指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建筑。
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建筑呈現出中西交匯、風格多樣的特點。這一時期,傳統的中國舊建筑體系仍然占據數量上的優勢,但戲園、酒樓、客棧等娛樂業、服務業建筑和百貨、商場、菜市場等商業建筑,普遍突破了傳統的建筑格局,擴大了人際活動空間,樹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西方建筑風格也呈中國的建筑活動中,在上海、天津、青島、哈爾濱等租界城市,出現了外國領事館、洋行、銀行、飯店、俱樂部等外來建筑。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近代民族建筑,這類建筑較好地取得了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統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建筑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大規模、有計劃的國民經濟建設,推動了建筑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現代建筑在數量、規模、類型、地區分布及現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的局限,展現出嶄新的姿態。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筑經歷了以局部應用大屋頂為主要特征的復古風格時期、以國慶工程10大建筑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筑新風格時期、集現代設計方法和民族意蘊為一體的廣州風格時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建筑逐步趨向開放、兼容,中國現代建筑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
根據羅馬時代的建筑家維特魯威所著的現存最早的建筑理論書《建筑十書》的記載,建筑包含的要素應兼備用(utilitas,實用)、強(firmitas,堅固)、美(venustas,美觀)的特點,為了實現這些特點,應確立藝術的且科學的觀點。
建筑的對象大到包括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等等綜合的環境設計構筑、社區形成前的相關營造過程,小到室內的家具、小物件等的制作。而其通常的對象為一定場地內的單位。
在建筑學和土木工程的范疇里,“建筑”是指興建建筑物或發展基建的過程。一般來說,每個建筑項目都會由專案經理和建筑師負責統籌,由各級的承建商、分判商(Sub-contractor)、工程顧問、builder、工料測量師、結構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專業人士)負責監督。
要成功地完成每個建筑項目,有效的計劃是必需的,無論設計以致完成整個建筑項目都需要充分考慮到整個建筑項目可能會帶來的環境沖擊、建立建筑日程安排表、財政上的安排、建筑安全、建筑材料的運輸和運用、工程上的延誤、準備投標文件等等。
近10多年來,我國建筑行業高速發展,建筑行業總產值從2001年的15362億上升到2012年的135303億元,漲幅將近9倍,而建筑行業的高速發展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幅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全球建筑市場價值約7.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13.4%。預計到2020年,其價值將達到12.7萬億美元,接下來的十年里將增長70%。到2020年,建筑業將占全球GDP的14.6%。未來10年,全球新興市場的建筑業規模將擴大1倍,達到6.7萬億美元。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2013年的建筑市場規模將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到2015年將達到12萬億元到2015年,全球將出現23座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城市,這將極大地推動建筑業全球化,并為傳統建造商之間的戰略整合提供機會。
從長遠來看,未來5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6%以上,城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將達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預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起飛,也預示了建筑業更廣闊的市場即將到來。據智研咨詢資料不完全統計,2013年至2020年,中國建筑業將增長130%。其中,2018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場,占全球建筑業總產值的19.1%。智能建筑市場前景廣闊,在2020年前,中國用于節能建筑項目的投資至少是1.5萬億。我國建筑節能藍圖蘊含著對節能材料和技術數萬億元的商機。
建筑行業"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在"十二五"期間全國建筑業總產值、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全國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全國工程監理、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工程咨詢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全國建筑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20%以上。鞏固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并且要基本實施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造價工程師執業制度。培養造就一批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強勞務人員培訓考核,提高勞務人員技能和標準化意識,施工現場建筑工人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調整優化隊伍結構,促進大型企業做強做大,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詢設計公司。還要在在高層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鐵路、公路、水電、核電等重要工程建設領域的勘察設計、施工技術、標準規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設計單位的年度科技經費支出占企業年度勘察設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設計單位年度科技經費支出占企業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年度科技經費支出占企業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級及一級建筑施工企業,甲級勘察、設計、監理、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工程咨詢服務企業建立和運行內部局域網及管理信息平臺。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實現施工項目網絡實時監控的比例達到60%以上。